拜耳集团风风火火而来,中国化工市场是块大蛋糕
发布者:奥讯
发布时间:2014/10/28 9:15:12
点击量:4130
分享: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聚合物生产公司之一,拜耳材料科技进入中国后一直顺风顺水,业绩增长高歌猛进。据信息服务商安迅思统计,拜耳材料科技的母公司拜耳集团在2013年取代英力士公司,跃升至世界排名第十位的化工公司。
不过,情况似乎正在起变化。拜耳材料科技目前已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转型期——宏观经济、行业周期以及公司自身的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其在中国的业务也面临着挑战。
中国是拜耳材料科技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帮助拜耳业绩上涨的功劳榜中,中国一定是位列前茅。但如今,中国的宏观经济和化工、能源等行业发展都进入转型期,拜耳材料科技在新的形势下将如何自处?同时,被剥离后的材料科技业务在中国是否会发生变化?
在刚上任拜耳材料科技中国区总裁一年的苗伯乐(Wolfgang Miebach)看来,眼下更是拜耳材料科技施展拳脚的好时机,如同弯道加速的原理一样,转型期的发力更容易超越对手。
苗伯乐是一位严谨的德国人,他在拜耳化工部门工作超过20年。在拜耳集团宣布剥离材料科技业务前夕,他接受《能源》记者独家专访时乐观地表示,拜耳材料科技一如既往看好中国业务,而且“中国目前的大环境更加有利于发挥公司的专长,给我们更广阔的空间。”
拜耳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尔金·戴克斯博士9月19日突然宣布,拜耳集团计划在未来完全专注于生命科学业务,而拜耳材料科技将被剥离,并最晚将于2016年上市进入股票市场。
拜耳材料科技独立上市在即,以此应对其在全球范围内难以遏止的颓势。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持续增长,为其弯道加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赛道。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不确定因素在2013年持续困扰化工行业,并且这种情况将延续到2014年。那么,苗伯乐的信心估计从何而来?拜耳材料科技在中国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转型的机遇
拜耳材料科技是一家来自德国的传统化工企业,与能源资源、节能环保产业紧密相连,其产品包罗万象,覆盖的行业包括了汽车业、电气和电子行业、建筑业及体育和休闲行业。
不过拜耳集团的重心已向生命科学业务大幅转移,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近日决定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因此计划在未来12-18个月内剥离材料科技业务,使其进入股票市场。
独立上市之后,拜耳材料科技将成为欧洲第四大的化工公司。未来它将有一个新的企业名称和一个独立的身份,总部将设在勒沃库森。
拜耳集团剥离材料科技业务应该与其业绩增长乏力有关。2012年,其材料科技业务销售额为115亿欧元,2013年其销售额略降至112亿欧元。
剥离后独立上市或许将挽救业绩下滑的颓势。拜耳集团表示,剥离后的材料科技业务将更加灵活地应对全球竞争。“我们坚信,在全球的竞争舞台上,拜耳材料科技将利用其独立地位更快速、有效和灵活地发挥现有的优势。”戴克斯博士说。
拜耳材料科技扭转颓势的另一个关键恐怕就是其在中国的发展。安迅思统计显示,2013年,全球化工企业在北美和西欧地区的化工产品销量仅有小幅度增长,拉丁美洲的销售还出现了下降,只有中国一枝独秀销量同比增加了14.3%。
中国已是拜耳材料科技在亚太区最大的市场,也是其全球三大市场之一,对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中国经济增长如今也正在经历转型,已经从以往的两位数增长降至现在的7%-7.5%。有专家指出,中国正在实现从投资促进型向消费拉动型或者创新驱动型市场的转型。
分析师Nigel Davis对《能源》记者分析说,对化工企业来说,无论规模大小,目前均处于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环境中,但其中也蕴藏着让企业的业绩脱颖而出的机会。
的确,苗伯乐就对拜耳材料科技在此转型期的前景十分乐观。“从绝对增长量上看,中国7.5%的增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很突出。而且中国国内需求正在不断放大,中产阶级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增长的水平仍然优于西方国家。”他说,“根据对产品在市场上的观察,我们认为中国市场的增长仍会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速度,而且这样的环境对于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像拜耳材料科技这样的企业来说孕育着巨大的机会。”
过去数年里,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为拜耳材料科技在中国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尽管未来城镇化的速度会慢下来,但过程仍然充满商机。国家统计局去年发布的数字显示,中国城镇化率现为53.73%;联合国[微博]开发计划署与中国社科院联合发布的报告则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 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这对中国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等等都会为城市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而这为拜耳材料科技带来了机遇。”苗伯乐说,“我们的产品在建筑保温、轻量化和高能效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因此,中国未来城市化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在中国宏观经济降温的同时,化工业自身的环境也处于一个发展的低潮期。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放缓,并且放缓的周期超出预期,造成化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
不过,拜耳材料科技仍然继续做出了长线投资,其在上海化工园区的投资已累计达到25亿欧元,目前仍在继续投资建设过程中。苗伯乐认为,虽然化工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但随着市场增速的潜能不断发挥,过剩的产能终究会被消化,化工行业的供需将会实现平衡。
在详细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形势和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后,苗伯乐略作停顿地思考了一下,然后目光坚定地对《能源》记者说:“在眼下的转型期里,我们在中国仍孕育着巨大的机会。拜耳材料科技一如既往地看好中国业务,并且目前中国的大环境更加有利于发挥我们的专长,给我们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的信心
中国对拜耳的重要性可以从其位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拜耳上海一体化基地看出来,该基地占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与拜耳在勒沃库森总部的生产基地的占地面积相当,是拜耳集团在德国以外最大的投资项目。该基地也是拜耳材料科技在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生产基地。
苗伯乐对拜耳未来在华发展的信心,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对拜耳材料科技创新能力的自信。拜耳上海聚合物科研开发中心有着炫目的外观:那一栋栋不高的彩色玻璃(1027, -4.00, -0.39%)建筑,看上去总是光彩夺目,里面常年有超过200位科研人员在工作。这个研发中心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是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的首批研发机构之一。
对于十年前的这个投资,苗伯乐赞其为远见之举。“现在中国高度重视创新型社会,在品质上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们十多年前设立拜耳上海聚合物科研开发中心时就提出设想,要在2020年使得中国制造能够转变成为中国创造,也就是说我们在中国所创造的技术可以为欧美所用。”苗伯乐说。
一般而言,经济体在实现从量到质的增长这一转变时期里,也就是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创新驱动型转型的时期里,创新往往会开始更大的发挥作用。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这一时期。
苗伯乐表示,现在拜耳材料科技的中国业务仍然保持着健康的增长速度,并且创新开始变得更为重要, 拜耳材料科技已经为中国市场这一转型做好了准备。“我们不会收缩在研发上的投入,我们全球的销售额有2%-3%左右是直接用于研发,按照预期销售额的增长情况,在研发上的投入将会不断的增加。”
苗伯乐还表示,拜耳材料科技对于中国经济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前景均十分的看好。目前,从拜耳材料科技的客户情况来看,不管是建筑施工的保温材料,还是汽车工业的轻量化设计等等,其用户数量都出现了增长。同时,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消费需求的释放,对于创新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这些都是利好我们在中国发展的因素。”
着重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拜耳材料科技仍不会在工厂和产能的建设方面放慢脚步。苗伯乐说:“我们仍将贯彻实施对于设在上海化学工业园区拜耳上海一体化基地投资规划,并且我们渴望在以后的年间仍旧根据市场的需求加注。”
拜耳材料科技在中国的创新有着多个侧重点。工艺上的创新是其中之一,比如说通过新的工艺使得生产更加节能、二氧化碳排放更少、资源耗费更低,既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实现成本的节约。
再有就是产品以及合作创新,即与客户、以及与客户的客户一起进行研发合作,支持终端客户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步入创新型社会阶段,对品质的追求将越来越提高,拜耳材料科技计划未来在产品和合作创新上给予更多的笔墨。